民國 89 年 3 月 5 日創刊 AA民國 94 年 11月 20日月刊AA第五十七期
 

突破生命的撞牆期

 
 
與你有約 ∼活動抱報   
活動映象  
 
活力 微笑 健康人生   
 
殷切叮嚀 ∼點滴話校安   
 
生命有愛 ∼心靈饗宴  
心靈捕手信箱   
 
回本期簡訊首頁  
     

 

生命有愛∼心靈饗宴
請不要太完美:談完美主義
心理師    葉真秀

「我們必須有忍受不完美的勇氣,藉以擊敗瑣碎的禁令,把小小的憂鬱拋之腦後,全心向前,才能超越心中不需要的恐懼包袱。」 --A.Adler

        完美真的無缺嗎?人真的可以完美無缺嗎?個體心理學家Adler在其人格理論中曾提出「自卑與超越」的觀點。Adler認為克服自卑與追求卓越是人類行為的基本動機。個體的行為是起源於自卑感,之後則是受到追求卓越的動力所驅使,因此個體的一生即是以成為一個完美的人為主要目標。Adler認為自卑感是正常的,因為自卑,才會促使追求卓越的動力產生,用以彌補缺點、力爭上游、追求完美以及自我實現,也因此人類才會一直不停進步。
        研究發現,40%的人有過度追求完美的傾向,換言之,大多數人都有完美主義的傾向,彼此間的差異只在於程度上的不同罷了。學者Hamachek認為完美主義代表積極的成就追求,雖設立高標準,但仍能以彈性的方式看待自己的表現,並進行自我調整;但完美主義本身若由於不良的評價性關注,則易在認知與情緒上產生適應不良的現象,會產生失敗感、罪惡感、愧疚感與低自尊。另一位學者Ellis則認為完美主義是一種自傷的人生觀。個體若強迫自己去追求最完美的解決之道,只會讓自己感到焦慮,並且對任何事都會感到不滿。綜上所述,追求完美的需求是健康的,但當追求完美的需求成為一種強迫性的動力時,就會形成神經性的需求。也就是說,過度的追求完美則會對身心產生不良適應的症狀。
        在心理學中,所謂的完美主義是指一種人格特質,也是一種思考的型態,其最主要的特性是凡事要求盡善盡美。學者Preusser在1997年將完美主義分為適應性完美主義與非適應性完美主義二者。適應性完美主義可以帶給我們正向的力量,促使我們努力往自我實現的目標邁進;而非適應性完美主義則是可能會引發我們的負向情緒,形成更多的自我批評,導致身心健康不良影響。

適應性完美主義

非適應性完美主義

能藉由努力獲得滿足與快樂

無法由努力獲得快樂

能依情境修正所設定之標準

固著的高標準

設定個人能力所能達到的標準

設定不合理或不實際的高標準

追求成功

恐懼失敗

聚焦在正確處理事情

聚焦在避免錯誤

謹慎但放鬆的工作態度

焦慮、緊張的工作態度

工作表現與個人標準相符

工作表現與個人標準落差很大

自我獨立的表現感

自我依賴的表現感

工作能及時完成

拖延

有贏得正向回饋的動機

有避免負面結果的動機

目標達成是為了提昇社會

目標達成是為了提昇自我

遇挫折會失望,但能努力恢復

遇挫折會有強烈的自我批評

思考平衡,以多元向度來評量,如:好幾分、壞幾分、多少成功、多少失敗

二分化思考(非黑即白思考):非完美即失敗

渴望卓越

有「個人應該是卓越」的信念

行為是確實且合理的

有強迫性傾向與懷疑

「不要嘗試去取悅一位完美主義者,因為他對自己就從來沒有滿意過。」
---喬安•歌德

        非適應性完美主義者容易產生的思考型態有以下幾種類型,大家可以自己檢視看看:
(一)兩極化思考
        即是「全有、全無;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對於事情的成功與否有著十分僵化的看法,不是成功,就是失敗;不是全對,就是全錯。沒有中間的中庸地帶。
(二)過度類化
        傾向下獨斷的結論,使負向的事件會不斷的重複。一旦犯錯,其思考模式會是「我總是會把事情搞砸。」、「我從來都沒有做對過一件事。」
(三)「應該」的自我內在語言
        會將不必要的自我要求,變成是應該、應當,有強迫的意味在其中。而其常會設定不合理的目標,又要求自己應該達到,因此常會因達不到目標而產生自我挫敗的心理。
(四)將「欲望」轉變成「要求」
        會把自己的慾望轉變成嚴苛的自我要求。即把「我想要」以「我必須」代替。
(五)過度關注未來
        對於時間的知覺,傾向於過度關注在未來的事件與目標,他們不會去注意此時此刻所發生的事物。「下次一定…」
(六)望遠鏡效應
        常會將未達到的目標或要求,用望遠鏡來擴大其比例;但對於已達到的目標與要求,卻將之放在望遠鏡的另一端,降低其重要性。此外,也會採取「選擇性注意」的行為,此種行為就像是完美主義的過濾器一般,使之忽視已達成的目標,或者降低其價值;但是對於未達成的目標卻是擴大其注意力。
(七)很少自我獎賞
        對於已經完成或有成就的工作很少給予自我獎賞。
(八)視「普通」、「平常」為可恥的
        認為表現優異與突出,才是值得高興與滿足的。
(九)強迫性思考循環
        所訂定的完美標準不易達成,一旦無法有完美的表現,就會產生情緒困擾。而此種結果會讓自己努力於下一次的更加追求完美。若下次又無法達成目標,又陷入負面情緒,又會產生再次的追求完美,如此循環下去,便陷入強迫性的思考循環中。
(十)表現完美才能被他人接納
        認為唯有自己表現的十分完美,才會得到他人的接納。
(十一)放大負面事件,否定正向經驗
        選擇專注於事情不好的一面,而看不到事情的另一面。對於自己的成功經驗,會貶低自己的成就,看不見自己的優點,只看到自己的缺點,
(十二)要求100%達成目標
        要求100%達成目標,這樣才算完美,就算99%達成目標仍算失敗。

「當一個人標榜他已做到十全十美的地步時,他的容身之處就只剩兩個地方:一個是天堂,另一個是則是瘋人院。」--亨利•比群

        完美主義者對自我過度要求在其身心會造成不良影響。因為要求十全十美,在達不到標準的情況下,在情緒上常會有焦慮與憂鬱。而在生理方面,則可能會有身心症的產生,如頭痛、偏頭痛、腸胃不適、失眠、疲倦等。
        心理病理的文獻中發現,完美主義思考或完美主義性格者在臨床上的症狀有:焦慮、憂鬱症、人格異常、飲食異常、暴食症、心血管疾病、A型人格、強迫症、強迫性人格異常、自殺意念及行為、自我價值感低落、低自尊,及人際關係困擾等。可見完美主義的行為與思考模式會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

「每一件事情都有其美妙之處,甚至黑暗和寂靜也有,而我就學會了處在任何一種狀態之中的時候讓自己感到滿足」---海倫•凱勒

        完美主義所帶來的影響可說是正面負面皆具,端看我們如何面對與因應,如果發現完美主義對自己的生活功能如人際關係、工作效能、情緒等,已經造成一些困擾或不良影響,可以試著從下面的方法來調整自己,重新建立正向的自我概念,幫助自己回歸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中。

1. 學習接納並喜歡自己的本相。
2. 學習自我肯定,提高自我價值。
3. 學習去嘗試失敗,並接納與寬恕自己的錯誤與弱點。
4. 放下工作、書本,出去透透氣吧!
5. 化危機為轉機:以正面觀點看待困境。
6. 善待自己,給自己合理的要求。
7. 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
8. 學習接受他人讚美,並適度自我獎勵。
9. 學習放鬆技巧。
10. 挫敗+韌性=反敗為勝。

「神啊!求賜我寧靜,去接受我所不能改變的;求賜我勇氣,去改變我所能夠改變的;更求賜我智慧,去分辨甚麼是能夠改變的;甚麼是不能改變的。」
---尼布爾
        大多數人會抱持著「完美等於幸福」的觀點,極力追求完美的表現,不但不准自己懈怠,更害怕嚐到失敗的苦果。如此下來,在得到幸福之前,早已把自己逼的走投無路了。其實善用追求完美的正向動力,幫助自己在自己能力許可、也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努力生活,或許自我實現的目標會變得簡單許多。只是苛求自己達到完美的境界,可能永遠只能得到吃力不討好的結果。如果可以,就讓自己做個雖不完美卻無可替代的人,你會發現,你的人生無限寬廣喔!
 

本網頁建議使用IE4.0以上版本、1024*768模式瀏覽為最佳

版權所有   國立成功大學學生事務處
Copyright(C)  2005 Newsletter of Student Affairs,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