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學生事務處
 
民國 89 年 3 月 5 日創刊 AA民國 92 年 12 月 20日月刊AA第四十期

 
 
 
後 SARS 時期,防疫啟動!  
 
學生輔導組  
衛生保健組
 
畢業生就業輔導組  
 
僑生與外籍生輔導組  
 
生活輔導組  
 
課外活動指導組  
 
關於我們  
 

 
軍訓室  
 
行政電腦化小組  
 
回本期簡訊首頁
 
學生輔導組
網路成癮面面觀 台灣大學心理系 陳淑惠教授


(本文為本學期導師輔導知能研討會演講內容紀錄)

網路成癮的研究是最近這幾年才開始的,在台灣的資料很少,頂多只是一些個案,但慢慢有增加摸索,現在大膽的以這一些不太完整的東西攤出來談,攤出來也才有機會去改善,另外一方面最近學校師生、家長們也很關心這個現象。我把大學生也廣義定義為「青少年」,很多研究是把青少年定義為12~24歲。台灣的發展過程有所遲緩,大學生目前的發展階段,以各項階段原理相比,因此定義。

一本名為「心靈雞湯」的書裡說到:「20世紀人類產生許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靈魂的失落。執著、藥物濫用、暴力是這種情況的症狀呈現。」這跟我們今天的演講有一些相關。

在這裡我先使用去年的資料:去年年底的使用人口超過860萬,5年前的使用人口集中學術社群、學生社區。學術社群的網路使用可能還有自行抑制,但大學生及許多的新一代,他們接觸網路的時間就多了。

以前說電腦,大多說是資訊工程專家的事情,我們接觸到的家長及老師,他們的觀念就有點轉不過來,他們還認為這些是「科技」。但整個網路發展使計算文化轉化,原先人類的互動在今天可以轉到電腦上面,而得到滿足。互動使網路產生「戲劇」的特性及可能性,螢幕就像是使用者創造的舞台。舞台上你是主角,同時也是編劇跟導演。面對這種情況,從心理治療的角度,我們開始思考能做些什麼。

這裡先說網路的特性:

1. 網路的可能性:
老師們多半是為了找資料,在找資料時,打入關鍵字,我們不知道會連線到哪裡去,更說不定可以找到意想不到的資料,這種性質帶來很多發現,吸引遊戲玩家或者使用者,感覺蠻像旅行那種,因為不知道目的地的浪漫,吸引人。但旅行的經驗是真實的,而網路上的經驗停留在心裡感覺的真實,拉不回現實。另外網路也突破了時空障礙,及豐富的多元化。

2. 資料上的方便性:
網路的資料傳輸及資料儲存也是一個特點,由於易於儲存及重複解讀,使得使用者方便保存資料,等於把圖書館搬到自己的桌上。但是從另外一方面想,過去屬於比較禁忌的部分,以及不容易保存的資訊也變得容易取得,甚至導致沉迷。

3. 交流的限制性:
視訊還不很有發展,使得網路上的溝通方式受到限制。原本人跟人之間的眼神交會是溝通上的一種交流方式,但是在網路上比較限制在文本上,雖然創造了更多的表情符號,卻缺乏人際關係上的回饋,對於要學會與人處世應對的人來說,是喪失了一些機會的。

4. 網路的匿名性:
匿名性可以使色情暴力更易於隱藏,或者讓人們任意作為、發洩。另外,在現實世界裡,人的助人行為是受限的,今天有人說某某人需要幫助,在虛擬空間裡會比現實世界裡容易做出行動。個體在網路上也比較容易作出個人發揮的行為。有不少人是因此而進入自己的世界裡,人們也還在討論怎麼把這種現象導入現實。

再來是青少年階段發展的身心特性:

1. 青少年的自我認同問題,也就是自問「我是誰?」這樣的心理狀態會造成人際關係上的漂流,而無法做出自我的結論。但自我的認同實際上是來自於人際的關係肯定,像是來自家庭、同儕、學校同學等等。

2. 性的發展,會讓青少年特別注意別人的眼光。

3. 親密感的建立:尤其是同儕的交誼,是特別重要的,青少年特別在乎有沒有一個共同的族群,與之間的信賴及忠誠。這一點會影響未來人際關係的信任及發展。

4. 自主性的需要:也就是「我要自己決定」的思想。容易與父母的思想衝突,會想宣告自己已經是大人的心理。

5. 要充滿成就感:台灣只創造了單一的成就感管道,也就是學業,讓在學業上不得理想的青少年容易痛苦。電腦網路提供了一個建立成就感的管道,像是電腦遊戲很強的人可以得到榮譽及令人驕傲的虛擬成就。

網路的特性可以滿足一些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像是成就感、自主性等,及抒發挫折感。或者可以說網路是一個社交的實驗場。但網路卻隱隱帶來了許多青少年的心理問題:

1. 網路上可以擁有虛擬成就感,到現實上無法落 實這種成就感。
像是遊戲上的榮耀不完全能在現實上得到成就。走進社會場域所需要的「想像的觀眾」,網路上好像都有觀眾,可是網路上觀眾並不會回饋,因而不真實,不可靠。

2. 網路世界的社交技巧,不同於現實的社交技巧。
網路上像是打字速度,符號表達等重要技巧,可是這樣的技巧卻是不能在現實發揮的。

3. 虛擬的關係並不真實。
感情似乎是真的,關係卻是假的,跟實際人生關係不同。

網路成癮目前全球研究不完全決定成為一種病。因為科技而造成的心理疾病,或者是藉由這些科技投射出來的隱藏心理疾病。

我們可不可以做出網路成癮症的判斷?近幾年做出研究計畫,逐年篩選標準表現的判斷症狀。經過因素分析後,可以找到所謂「核心症狀」的描述。

強迫上網的症狀:看到電腦就想要上網、很難下線。成癮的耐受性則是指上網的時間因為要滿足需求而漸漸增加。如果上癮症狀很高,假如強迫暫停,會心神不寧,無法集中精神。而經由網路成癮所產生的問題有「人際健康問題」與「時間管理問題」。因此上網可以說是一種心智的興奮劑。

曾有研究作全台灣的國、高中及大學生抽樣調查,兩千多名學生裡,約有18%在線上遊戲,韓國的網路成癮問題也很嚴重,1200名一般學生裡,有70%在玩網路遊戲。可見網路遊戲可以說是青少年成癮現象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另外上癮的目標是色情,另一部分是聊天室,還有 E-mail 也會有成癮現象。

另外就性別上來說,男生成癮的數量、使用時間、及年資都比女生高。男生也覺得網路滿足性比較高。成癮症狀也是男生發生比較多。另外一方面,成癮高危險群的學生對網路賦予比較高的期待。

曾有台大研究顯示,成癮高、中、低危險群的使用歷史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使用的時間卻是有差別的。這些學生每星期平均20小時左右在線上,最高高達90小時。在心理衛生指標上,這些人總不適應傾向都很高,這些人有強迫症的症狀、人際敏感、害羞,還有身體焦慮等等症狀。在壓力的背景上,高危險群多半有壓力高問題,還有他們情緒表達上有害羞、寂寞等。性格上的神經質傾向與網路成癮是正相關,多半身體健康也不好。跟焦慮、人際關係急欲建立等心理有並成關係。

後來我們進行了原本預定10周後來改為6週的實驗計畫,把有上癮症狀的學生加以輔導,輔導的策略是,先問清楚原因,也就是他們的心理問題,對他們困難的幫助。雖然在輔導的時候不提網路,只提個性表達跟人際關係的問題。也許從這個角度來幫助是可行的。另外,成人輔導老師的位置及信賴也很重要。接受輔導學生,後來平均每週減少14個小時左右的上網時間,可見我們的做法是有其功效的。
 


台大心理系陳淑惠教授在導師研習會中為導師
們說明青少年網路成癮的相關特性與輔導。


高手過招∼網路成癮者現身說法,
提供大家另一種角度的認識與思考。


 




本網頁建議使用IE4.0以上版本、800*600模式瀏覽為最佳
版權所有   國立成功大學學生事務處
Copyright(C)  2003Newsletter of Student Affairs,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