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網路的負面影響的最明顯表現--在上網所花費的時間的上升趨勢--已有某些直觀的證據。在我‘生涯規劃’的班上,過去5年所做的簡單問卷,至少有一半的學生每天上網的時間平均達到了3小時,尤其是大一的學生;這與工學院副院長日前午夜從實驗室出來,信步經過男生宿舍,結果發現有許多學生都在上網聊天或‘即時戰略’不謀而合。
對於許多師長和父母親來說,一想到他們的學生、孩子從網路上任意的與人交談的觀念和行為模式就心煩意亂,他們這樣的擔憂非常合乎情理。然而,年輕人那種沉溺於網路中的忙亂生活,卻是我們不得不需要面對的殘酷事實。
本身設有網站以進行研究或心理衛生教育的周勵志指出,即使透過網路可以虛擬實境,讓人感受到彷如真實的聲音、情境,但絕大多數網友並不會就此認定為真實;當現實世界的家人、工作呼喚著網迷「脫身」時,只有久缺自制力或責任的人才會視若無睹,若要將這類社會行為的偏差歸罪於網路,實有失公允。
某些研究(見中國時報90.12.11)指出,國內五百多萬的上網人口中,每一百人就有三十四人是學生,學子上網人口高達一百八十八萬人。政大“大學報”(90.11.30)引用交通大學周倩的研究,將網癮輕重程度分三大類型,初期是「上網時間增長型」:綱接觸網路,但上網時間不斷增加;中期是「進入問題出現型」:上網時間越拉越長,逐漸發生人際關係、課業、健康等生活問題;第三期是「成癮最嚴重」,常常無法擺脫上網的念頭,不上網就會坐立難安。
廣義來說,網路上癮的案例和煙癮、酒隱、’社團癮’的情況有類似之處,他們共有的特點是心理上的需求以及自我分化的功能不足,過度依賴網路,以逃避或麻痺心理的需求或痛苦。(大學報,90.11.30)
長時間的上網多少會產生某種滲透性的影響,上網者容易混淆了虛擬世界和現實之間的差異。某些人也許樂意接受這種對想像與現實之間差異所做的忽略不計的處理。但網路世界似乎存在一些更為明顯的跡象,它表明:不管每一天有多少人花多少時間在網路上,許多人可不怎麼欣賞那些老生常談的話題或遊戲。網路在某種意義上有點類似萬花筒--一種略微有趣的以及不斷變化的樣式,更像風靡一時的電子雞或保齡球,終將起伏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