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系 張燕光老師---如實且穩定的能量

   訪談的開始,張老師說了一個故事,「我的國小老師,當時他很年輕,每年的全校運動會都由他籌劃,甚至操場的跑道線也是他帶領同學一起畫的;當時全國瘋迷少棒,他也為學校組成一少棒隊,我也是少棒隊的三壘手打第一棒,我們到處比賽,差一點打入南部七縣市決賽。而在我升上國中後,聽說老師覺得與學校理念不和就辭職了,校運動與少棒隊也辦不成了。這樣全心全力為學校付出的老師現在已不多見。不知道多久以後老師開始專研『民俗燻肚臍療法』,許多日本觀光客會專程來台灣體驗,每次療程所費不貲,後來還拓展到中國內地。現在老師大概60幾歲,每次只要有人找他做治療,他即刻捐出一萬元給愛滋病受刑人,並且時常到各個監所,教受刑人氣功的保健學習。」懷念國小情景的張老師說,「長想,如果能像我的老師一樣犧牲奉獻為學校付出、樂善好施捐助別人,但模仿他人善行模式也做不來,更不會長久,但我卻想著,其實當老師擁有比別人更多的或說更不同的善行利他機會。『人在公門好修行』,因為我喜歡打籃球,也常利用此運動機會,更貼近學生,了解他們需要協助的地方,catch到每次行善的機會」。師生情誼傳遞出最美善的價值,就是這般世代相傳延續的慈愛與義行。

走進張老師的生活會客室~

   生活之道首重安心,心安才能體會人生的美妙,才聽得到鳥語、聞得到花香。訪談是在張老師的研究室進行的,我們坐在木製長椅上,聽得到魚缸的流水聲,看得到椰子樹•••其實人生只要心安,利人利己的過生活,而這就是穩定實踐生活的簡單真諦。

(一)「隨遇而安」並實實在在去做的「微型人生」~

            「我會跟學生說,其實我的人生目標就是『沒有目標』,我會實實在在去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我想把導師這件事做好,不是因為我想要得哪個獎,而是因為這是我當老師的『責任』,就要去實踐它。」「我以前讀書也是這樣,不太會去追名次,考試前也不會衝刺,因為唸書是平常都會做的事;我發現這也是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我只會說『考不好』,反而不會擔心『考不上』,所以一路走來到出國唸Ph.D,也都是這樣的心態面對,感覺很輕鬆,也有助於學習效果。」「至於任教之後,有沒有升等的壓力?我心裡就想『我早晚要升等啊!』反正已經落後那麼多年了,急什麼呢!」

   我們很好奇的問了張老師,如何才能擁有一把「隨遇而安」的鑰匙,然後打開進入人生智慧境界中的這片淨土。老師用妙喻說著「就是放鬆,靜坐安心,就像泡澡,現代人洗澡都是趕快沖洗,然後去忙別的事情,永遠是以追求最高效率,最高報酬率為目標。泡澡對你有壞處嗎?絕對不會有啊!泡澡唯一的壞處就是浪費掉你的時間而已,若我們換個角度想,泡澡時可以消除身體上的疲憊,讓紛亂的心寧靜,對我們的身心都有幫助。靜坐安心就是每天撥出一些時間來沉澱自己。有些人為了做研究不是忘了吃飯就是一邊吃飯一邊做,這樣的方式也是以效率為導向,但能常久嗎?把每天生活的間距拉長,我想不僅要快樂工作到六十五歲,而且還要儲備健康的身心,退休後才有能力繼續過下去啊」。

(二)隨緣盡份地營造亦師亦友的合作情境~

           「現在我越來越喜歡我的學生,我會隨興地跟學生一起運動休閒或打屁聊天。而師生關係也只是這幾年我是他的老師,未來我們就都是朋友了。」「我收學生不太看他的成績,而是看緣分的,若有名額就收,先來先收。比成績更重要的是在接下來的研究過程與態度。我會藉由每週固定的meeting來了解各個學生的研究態度和進度,並試想學生做此研究是否可成功,過程中再加以調整或改善。而我也曾經帶過不少不認真的學生,那時我會就事論事,我已盡了老師的職責,不認真就只好請他延畢。」所以「學生還是要主動去關注自己的學習,平時就要持續的去做,去做就有經驗值,不做就什麼都沒有。同時這也是在訓練學生不要找藉口,像是在家有沒有打電動的問題?我不太想探究,只是會具體告知學生你所面臨的研究狀況」。「研究也是因緣俱足就會完成的,靜坐安心是在參得到的一個『結果』的真正『原因』。修行不是在修你做得到的技術,而是在準備當你面對事情的能力,因緣成熟時自然就會有好結果」。

   洪蘭老師在「理所當為」一書中提到,天下雜誌曾有篇報導「企業需要的是『自燃人』即不需借助外力,自己就可燃燒的人;而大部分員工是『不可燃人』,即使靠近火也不會燃燒,比下有餘者也頂多是靠近火才會燃燒的『可燃人』。」張老師隨緣收學生,學生也需盡份完成研究,「我不喜歡收兩種學生,第一類就是很混大家都不想收的學生,另外就是很優秀不需要老師指導的那類學生。跟學生有互動,看到學生有進步,這樣我才叫做指導教授啊!學生來找我,表示我們有緣份,我能幫忙我就會幫忙。不逃避學生的問題,經營師生關係是平常就在做的事,沒有得失心、沒有好與壞的差別,把自己份內的事穩當做好」,這就是張老師與學生營造出來的合作情境。

(三)在行善的場域,師法自然,找到身心平衡的方法~

           凡是得去做的事,就值得好好做,張老師穩定地說「有心就有方法,一件事不是只看結果,而是要看出發點,出發點是良善的,怎麼做都不會偏差到哪裡去。所以,做人要做『喜歡做的事(但不能上癮)』、應該做的事』、及『有意義的事』。」「當不是為己利,而是為團體公眾的利益時,就能行得正,無得失心無挫折感」,張老師說自己也是大砲型的,例如「面對系上學生的翹課情形,曾與一些老師集思廣益討論現行跨年級的『導師制度』,為了能及早發覺到學生的狀況,曾建議是否每個導師老師可配一位助教,透過多一些的管道,增加彼此的聯結,真正發揮導師的關懷輔導功能」。

   「老師只是『媒介』,大自然給我們有行善的『場域』」,張老師提到侯文詠書中師法自然的故事,「到澳洲的原住民部落,我們看著錶已經到中午了,於是就開始吃飯,原住民納悶為何要看手上的東西才能吃東西,不是依隨著太陽升落然後肚子餓了就可以吃飯嗎?」麻雀也是每天早上起來,餓了就自然會去覓食,大自然遠古的智慧與輔導學生是相關的,「老師是媒介,大自然賦予我們的資源,我們就以此來引導學生的品格德行,自自然然的把良善傳遞到學生心中。培養出優質的學生,是學生自己的功勞,我們只是媒介,隨順因緣陪伴一程;而當他們面對到問題時,我也鼓勵學生要能『學吃虧、肯付出』才是長久的快樂之道,自我的階級觀可以減少。因階級概念而產出的價值觀,很容易讓人貪小便宜且起得失心,很容易就犯錯,反而是得不償失的啊!」

   真正的快樂像是種子,透過老師為媒介,種在學生的心田中。讓學生找到自己身心平衡的方法,這是人生很受用的力道。「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有九分的好,就一定有那一分的不好,沒有人是可以完美的;要調整與轉念的也就是那一分,那一分有可能是健康、是家庭,況且還有許多人不知道那正在惡化的那一分是什麼?所以,不用羨慕別人哪個地方很好,自己好的地方也很多,但不要忘了自己那一分不好的地方也要付出很大的心力去修補,而且不同時期那一分不好的地方也不盡相同」。訪談結束前,張老師慷慨的又分享的一個故事,他說「美國華爾街的一個商人到墨西哥度假,觀察到海邊一位打魚技術甚佳的漁夫,他一天中只花兩個小時就有許多漁獲量,其他的時間就可以回家陪老婆小孩過快樂休的閒生活。於是,商人動起生意頭腦,想跟漁夫合作,便說:『你的技術那麼好,我可以跟你合作,投資你買更多艘船,多請幾個人來打更多的魚。』漁夫:『然後呢?』商人:『我們就可以賣了魚,賺更多的錢,再去買更大的船,到更遠的海洋捕更多更大的魚,就可開一間魚公司。』漁夫:『然後呢?』商人:『我們公司就可以在紐約上市,你就可以成為國際知名賺很多錢的CEO!』漁夫:『然後呢?』商人:『你就可以提早退休,可以在海邊買度假別墅,與老婆小孩享受天天度假的生活。』漁夫:『啊!我現在就是這樣生活啊!』所以我們平時就要想想,是否現在大費周章努力追求的,現在已經擁有,世俗觀念中最好的,要思考是否真正適合自己,況且有時還得不償失呢。」張老師的會客室,下回再續喔!

 

                                                            訪談人:學務處心輔組 鄭淑惠講師

                                                                    資源教室 林佳蓉(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