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沈迷可能成因與因應策略
錢靜怡 心理師
一位網友的真實告白Queeni (引自王智弘,2005):
「…網路裡面的我是成就非凡,但是現實生活的我卻『ㄧ無所有』…。親友走了,沒朋友、沒女友,只剩下自己一個人,我才驚覺,原來當初坐在電腦前面所奮鬥的東西都是一場空,如果可以再給我一次機會,我願意拿我天堂裡的一切成就換回母親的生命…。」
隨著資訊發達,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網際網路(internet)的興起,突破了學術研究時空的限制,帶來了正向積極的意義;網路豐富新奇的資訊符合青少年心理發展上追求新奇刺激的需求,但當網路世界與實體世界的內涵混淆,又過度地依賴網路所帶來的好處時,就可能產生網路成癮的負面結果,目前網路成癮己成為大專校院學生的極需關注的行為問題。
徐西森、連廷嘉(2001)綜合幾位國內的學者的看法,認為當個體內在休閒動機強且休閒阻礙因素多的時候,容易增加生活無聊感;同時此無聊感易引發偏差行為。當不熟悉社會資源、不善於生涯規畫、不熱衷實際生活中的社會交往及人際關係的建立,容易沈溺於某個生活習性或行為反應,因此經常使用網路者或對網路心理需求強烈者,可能間接導致網路沈迷行為的發生。大學生網路成癮性較高的四種網路使用動機為尋求刺激(色情、賭博)、玩網路遊戲、使用聊天室ICQ/MSN及BBS(游森期,2002)。根據成大醫學院
在症狀評估上,臨床上所用的診斷準則可參考Kimberly Young於1998年針對網癮設計8題簡短問卷以供篩選診斷用,如受測者在下列八題中回答「是」者的題目有五題或五題以上,即可被視為網路沈迷傾向者。
1.我會全神貫注於網際網路或線上服務活動,且在下線後仍繼續想著上網時的情形;
2.我覺得需要花更多時間在線上才能得到滿足;
3.我曾努力過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但並沒有成功;
4.當我企圖減少或是停止使用網路,我會覺得沮喪、心情低落或是脾氣易躁;
5.我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比原先預定的還要長;
6.我會為了上網而甘冒重要的人際關係、工作、教育或工作機會損失的危險;
7.我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說謊以隱瞞自己涉入網路的程度;
8.我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或者釋放一些感覺諸如無助、罪惡感、焦慮或沮喪。
網路沈迷對身心健康的影響甚鉅,從以下的研究可見端倪。根據Young(1996)(引自白育甄,2004)針對496位自願受試者進行研究,發現網路成癮會對個人造成學業、社交、職業或經濟功能的損害,嚴重者甚至會有精神恍惚、記憶力衰退、長期失業等現象,且以缺乏社交、自信心低的年輕男性為主。游森期(2001)對台灣地區801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網路成癮高危險群有較高的憂鬱及焦慮分數。不僅如此,Brenner(1997)發現80%的個體因上網出現飲食不定、睡眠不足及難以控制時間等問題,生活易受到負面影響,進而造成身體不適、手腕及頸肩疼痛(陳淑惠,1999)。對現實生活中有人際困難者而言,因網路的隱密性及安全性易造成心理上對網路使用的依賴(陳金英,2003),越常上網聊天交友的學生,網路「親和需求」的滿足程度越高,因此網路心理需求及網路使用活動可以有效預測大學生的網路沈迷(楊佳幸,2001);楊正誠(2003)即發現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對大學生網路成癮具顯著直接負向影響,即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力有助於降低網路成癮。綜上所述,長期沈迷在虛擬網路世界的學生,自信心較低、人際互動較少、依賴網路發表意見的成就感較高、學業成績表現較低落、生活適應較差、社團及校園投入情形較不積極,易有憂鬱、焦慮等身心健康症狀。
對網路成癮的學生而言,要回歸正常作息並不容易,需要各個相關資源的投入一起來幫忙。然而身為家長的我們,需從多元化協助管道增進學生的人際支持網絡、提昇學業的投入程度、建立自信心及維持穩定的生活作息等方式幫助學生回歸「合理」上網、「控制」上網、學習「平衡」網路世界與真實世界的存在。
以下的策略提供給家長們做為參考。
1.重要他人的適度規範與約束:
學生若住在家中,則建議:
a.電腦設備的擺放位置,宜在家中公共場所,使家人有共同參與或互動之機會。
b.父母本身若能對電腦網路有所了解與熟悉,可以協助子女讓他們的使用網路經驗成為愉快、安全、且具教育性。
c.學習與子女的有效溝通方法:試著與其網路成癮者溝通有興趣的話題、運用親子力量滿足其愛與歸屬的需求,宜避免使用忽略,遺棄,辱罵,指責,體罰,暴力行為,口語威脅等情緒失控的行為。
d.學生若住在學校宿舍,則可與宿舍網路管理者或電算中心、學生、宿舍輔導員及共同訂定「網路使用契約」來協助學生適當使用網路之行為,如限制上網時間、限制下載檔案容量等來減少其對網路之依賴。
2.釐清生活目標:過度使用網路有可能是自覺空閒時間過多,或將上網當作排除壓力的方式,因此協助其時間管理、教導適當的壓力調適方法及建立健康的運動與休閒習慣,可避免孩子耽溺於運用網路逃避壓力的方式。
3.設定時間限制:與孩子訂定「時間管理契約」,設定一週使用網路幾小時後即不再使用,或設定每日固定上網時段,以避免上網時間無限延長。
4.列出事情的優先順序:因上網時間有限制,因此可共同訂定必需、一定要透過網路查詢資料或寫功課的優先順序。
5.提供選擇性、替代性的活動:發展新的嗜好與興趣,可幫助孩子寫個人活動行程表,標明重要性,提醒自己不要因上網而忽略這些重要的人際活動或興趣。
6.結合心理師資源:如學生乃因生涯興趣不明產生的逃避行為、具有內向且神經質之人格特質、生活中因意外或創傷而生之退縮行為等,皆可納入心理師資源一起協助學生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提昇情緒適應與自信心。
※參考資料:
Hsing
Fang Tsai, Shu Hui Chen, Tzung Lieh Yeh, Chi-Chen Shih, Kao Ching Chen, Yi
Ching Yang, Yen Kuang Yang (2008). The risk fa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 – a
survey of university freshmen. Psychiatry
Research (revised).
Brenner,
V. (1997). 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 XLVII. Parameters of internet use, abuse
and addiction: The first 90 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 Psychological Reports, 80, 879-882.
王智弘(2005)。網路沉迷問題的可能成因與輔導策略。Young Game攻略—關懷青少年研討會。2005年12月29-30日,台中市:中信大飯店。
白育甄(2004)。網路成癮經驗對大學生學習與生活及心理社會發展影響-網路遊戲成癮個案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志鴻(2005)。網路成癮疾患診斷準則。網路成癮問題暨輔導策略研習會。新竹縣,大華技術學院。
徐西森、連廷嘉(2001)。大專學生網路沈迷行為及其徑路模式之驗證研究。中華輔導學報,第10期,119-140。
陳金英(2004)。網路成癮現象之實證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第68期, 39-58。
陳淑惠(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沉迷現象的心理病因之初探(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游森期(2000)。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正誠(2003)。大學生網路成癮、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佳幸(2001)。大學生網路沉迷與網路心理需求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